首页

锦绣山河

众悦旅行
泰山风情、归来美篇1月1元旦免票游玩、泰山王母池等景点、风情一日游22队员同行归来

户外旅行

发布于 2020-01-03 12:57:56

0

0

1388

发表新帖

泰山风情、归来美篇1月1元旦免票游玩、泰山王母池、红门宫、普照寺、天外村、黑龙潭、风情一日游22队员同行归来

2020年元月1日,新年已始锦绣山河户外一行22人,泰山风情新年祈福,上午普照寺、冯玉祥将军泰山记念馆,走上山步道,穿三阳观,经天外村冯玉祥将军墓过龙潭水库,到大达百丈崖黑龙潭,下午游玩红门宫、天街、老君堂、王母池、虎山水库归来美篇。

领队:大漠孤烟
摄影:大漠



普照寺,位于岱麓凌汉峰下,秀峰环抱,翠柏掩映亭殿楼阁,气象峥嵘。清人有“门前几曲流水,寺后千寻碧峰。普照寺,鸟语溪声断续,山光云影玲珑”的赞咏。普照寺取“佛光普照”之意,传为六朝时建,后历代皆有拓修。寺院以大雄宝殿、摩松楼为中轴,形成三进式院落。两侧配以殿庑、禅房和花园等。普照寺,位于泰山南麓的凌汉峰下,传为六朝古刹,又据清聂剑光《泰山道里记》载,普照寺为唐宋时古刹。金大定五年(1165)奉敕重修,题为“普照禅林”,有敕牒石刻勒殿壁。普照寺,后屡遭兵燹,基址独存。明宣德三年(1428)高丽僧满空禅师登泰山、访古刹,在泰山20余年,重建竹林寺,复兴普照寺,四方受法者千余人。现存明正德十六年《重开山记碑》记此事。清康熙初年名僧元玉建石堂,并于佛诞之日依古制建坛传戒。道光年间(1821-1850)建佛阁(今摩松楼)。光绪六年(1880)重修正殿和东西配殿。建国后多次修缮。1984年将后院辟为“冯玉祥在泰山”陈列室。现将陈列室迁至泰山烈士祠,普照寺后院改为僧人居住场所。规模之大普照寺属禅宗临济派,是华北著名丛林。寺为四进院落,以双重山门、大雄宝殿、摩松楼为中轴线,左右配以殿庑、寮房、花园等,面积6150平方米,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。一进山门面阔3间,门楼式建筑,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,进门为一院,钟鼓二楼分列东西,钟楼内置石柱钟架及清嘉庆二十二年(1817)铸莲瓣口形铁钟。二进山门为二院,门内两山墙各开发券拱门。西拱门外有元代经幢一尊,记僧法海于元贞年间(1295-1297)重修普照寺的情况。布局结构普照寺,沿阶而上为三院,中为大雄宝殿,五脊硬山顶三开间,前后廊式,端庄雄伟,内供释迦牟尼鎏金趺坐铜像。东西配殿各3间,院内银杏双挺,油松对生,并有清道光年间(1821-1850)住持僧明睿及弟子所造双檐盖罩铁香炉1尊。大殿东西侧有垂花门通后院。后院有著名的“六朝松”,古松粗达数抱,枝密盘曲四伸,树冠如盖。上有摩松楼,可摩顶观松;松下有“筛月亭”,取“古松筛月”之意。亭居高台,方形,四檐飞翘,四柱均有楹联。亭下有方形石桌,敲击四角和中央,则发出清脆如磬的五种声音,因名“五音石”。中轴线之东,有禅院和石堂院;之西为菊林院,山房门额悬“菊林旧隐”横匾,院内有“一品大夫”松。清代主持僧元玉是位颇有成就的诗僧,别号“石堂老人”,着有《石堂文集》,其时遍植菊花,号称“菊圃”。今寺东南尚有其墓塔遗址。





冯玉祥将军纪念馆





龙潭水库





百丈崖黑龙潭瀑布合影





天外村天地广场合影





泰山红门位于岱宗坊北,红门路北首,东临中溪,西靠大藏岭。宫因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名,创建时间无考,明清时重修。庙分东西两院,东为弥勒院,西为红门宫,中由飞云阁相连。东院正殿原祀木雕弥勒佛,1966年毁;东有穿堂式更衣亭,旧时帝王官宦登山至此更衣,今为茶室;南有穿堂式过庭。西院为元君庙。其正殿原祀元君及送生娘娘、眼光奶奶,今置九莲菩萨铜像;西有且止亭,今为泰山风光摄影展室;南为穿堂式茶亭。正殿后是禅房院及东西配房。飞云阁原祀观音大士,今为赏景台。红门宫宫前三重石坊形若阶梯。前为一天门坊,明代建,参政龙光题额,清康熙五十六年(1717年)巡抚李树德重建,两侧有明代人题“天下奇观”及“盘路起工处”大字碑。中有孔子登临处坊,明嘉靖三十九年(1560年)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朱衡等建,嘉靖状元罗洪先题额并联:“秦王独步传千古,圣主遥临庆万年。”联语于1967年被凿毁。一天门坊前路西是关帝庙,始建无考,原祀三国时蜀汉名将关羽。明清时山西盐商常在此聚会祭祀,奉福神,故又名山西会馆。1983年重修,现为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中心。庙东院有古柏一株,墙外碣书“汉柏第一”。宫东跨溪而南是白骡冢遗址。传唐玄宗登泰山时乘白骡,礼毕下山至此,骡累死,遂封“白骡将军”,并备棺垒石为冢。现冢无存,仅留石碑,传为白骡冢碑。民国年间赵正印根据碑额棱上有“垂拱元年”等残字,断为唐高宗《小字登封纪号文碑》。1988年复立于原处,但残字碑已成无字碑。宫西是大藏岭,其巅有石屋能藏物,故名。宫后有一巨石耸立,上刻“小泰山”。传为碧霞元君的化身,原有元君小庙,旧时香客多在此焚香祈福,建国后庙毁,1985年重建。稍北路西有清代和民国年间“合山会记”碑26块,记载当年朝山进香的盛况,今称小碑林。红门宫是泰山中溪的门户,呈半封闭凹形空间。再加宫前三重白色石坊及碑碣,构成一组高低错落、色彩鲜明、形若天梯的古建筑群。自飞云阁洞北望,林荫夹道,石级绵延。自古有“红门晓日”之景。清人赵国麟留诗:“凌晨登红门,霁色明朝旭。俯视万家烟,平畴尽新绿。”













泰山老君堂泰山老君堂位于泰山南麓红门路北端东侧、王母池西临,是泰山上唯一供奉道德天尊,也称作太上老君的著名宫观。泰山老君堂始建于唐初,原为泰山“岱岳观”建筑群之一部分,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。早在唐代,皇室将老子李耳尊为宗祖,崇奉太上老君。唐代六帝一后也先后亲临东岳,建老君堂、修斎建醮造像,并为之累加尊号。唐高宗尊其为“太上玄元皇帝”,唐玄宗三上尊号,称其为“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皇大帝”。时至今日,老君堂香客络绎不绝,烟火持续不断。堂前有古银杏树一株,为泰山古树名木,至今生机勃勃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黑龙潭位于山东泰山白龙池北。潭北是东百丈崖,瀑流下泻直冲崖下石穴。石穴因常年溪水撞击,腹大口小,形若瓦坛,深广数丈,附会与东海龙宫相通,故名。潭西有西百丈崖,西南有南百丈崖。每逢夏秋之际,阴雨连绵,3条瀑流犹如玉龙从崖巅凌空而降,古称“云龙三现”。黑龙潭东南有石亭,名西溪亭。清光绪年间泰安知府玉构题联:“龙跃九霄,云腾致雨;潭深千尺,水不扬波。”潭北东百丈崖上是长寿桥,1925年建,拱桥跨溪,饰以朱红铁栏,与青山绿水相映,犹长虹卧波。桥两侧有石亭相对,东为云水亭,西为风雷亭,1965年建。桥下涧底平缓,溪水潺涓而来,骤然飞落绝涧,似银河倒流,绅带下垂,又名天绅泉。崖边有几条平行白纹横贯东西,俗名阴阳界,冯玉祥在此设栏防护,后毁,1976年重建。桥与栏之间是广阔石坪,光滑似镜,游人坐石上,听泉观景,赏心悦目。桥北原有竹林寺遗址,今为竹林寺管理区驻地。西北有竹林寺墓塔林遗址,久毁。1925年,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号其夫人为无极真人,在此建无极庙。庙由山门、正殿、东西配殿和禅房组成,1986年整修。









天外村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,位于西溪谷口,大众桥西侧的天外村,是西路登山之始,路口巨石上书“天外村”。北为黑龙潭水库,1942年建,蓄水36万立方米。又北有建岱桥,1964年建。 建岱桥东南侧是香油湾。它位于西溪谷口,这里既是山城结合部,也是环山公路与西溪游览公路的交汇点和游客集散地。2000年开始对天外村路进行综合治理,首先建成“天圆地方”广场,“天圆地方”是“天人合一”之意,古帝王封禅大典即是在泰山极顶设圆坛以告天,然后在山下设方坛以祭地,以示“天圆地方”。广场占地总面积3.5万平方米。主要包括方形广场和圆形广场(方形广场边长为36米,面积1000多平方米;圆形广场直径为108米,面积1万多平方米,全部用泰山花岗石材铺装),在两广场连接通道两侧,安置12根高7.2米、直径0.9米的龙柱,表示从秦始皇至乾隆皇帝曾有12位帝王祭告泰山。在连接通道中央安置长27米、宽3米的以唐玄宗封泰山为内容的浮雕





龙潭湖天外村之北是龙潭湖,日军侵华时于1942年建造,库容量约36万立方米,坝长165米。原来这里是一片景色奇绝的大石坪,有剑匣石、仙人石、惠我泉等景观,并有冯玉祥先生在泰山时,为了反对日军侵华而书刻的《墨子》中的《非攻篇》。水库构成山间平湖,山色湖光,相映成趣。每当夏秋时节,水从坝上溢出,形成瀑布,令人心旷神怡,是游人休闲避暑的好地方,也是冬泳夏游的露天游泳池。过了水库迎面而来的是东西向建岱桥,泰山林场于1964年建,取建设泰山之意。桥东头是游人进山的售票处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王母池王母池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城区环山路东首,虎山水库南,古称“瑶池”。王母是天宫所有女仙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。护佑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的女神。全真教的祖师。王母娘娘在汉代时成为重要的中国民间信仰。三国魏曹植有“东过王母庐,俯观五岳间”的诗句,唐李白则有“朝饮王母池,暝投天门阙”的吟咏,足见建庙历史之久远。王母池分前后两院,前院有王母泉,泉水清澈甘洌;后院为七真殿,殿内泥塑神情各异,栩栩如生。东为观瀑亭,西有老君堂,曾陈列有唐代的“鸳鸯碑”(现移至泰安岱庙)。









冬日的虎山水库美景。





虎山公园





虎山水库中的美景






















0

分享

全部评论0

没有更多评论了

登录

活动推荐

查看全部+